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人文学院传播教师党支部积极响应号召,于2025年4月11日赴天府绿道东片区开展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党建品牌活动,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指示,以实际行动倡导生态环保观念,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绿道无痕 躬身拾微守护生态底色
上午9时许,传播系教师党员和学生代表一行准时在“明蜀王陵”地铁站会合。老师们身着“助力环保”的红马甲,手持垃圾袋和垃圾夹,一起沿着青龙湖畔徒步进发。
不多时,师生们便步行至青龙湖核心区域。青龙湖是一座集自然湿地保护与都市休闲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湿地公园,是自然与人文共生、环保与城市共融的典范。其打造与维护也是成都推进公园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环湖绿道长约7公里,非常适合人们骑行和散步。
上午时分,公园游人如织,三五成群的游客在环湖绿道上款款散步,两侧高低起伏的草坡上有少数孩童在嬉戏玩闹。虽说公园安排了专门的环卫人员打扫卫生,但由于人流量较大,加之各个垃圾桶之间相隔了一定距离,部分零碎散落的垃圾还来不及立即打扫。老师们俯身低头缓缓行走,见到花圃、草丛中出现的纸团和果皮后立即行动起来。有的老师手持垃圾夹,精准地夹起那些难以触及的烟蒂,有的老师双手撑开垃圾袋,精准地接过垃圾。年过七旬的教师党员高力穿着红马甲,不时弯腰低头去拾取细微处的纸屑。退休教师李家伦立刻上前与他合作,两人一个拿着垃圾夹拾取,一个举着垃圾袋收纳,配合得十分默契。当天气温较高,拾取了一会儿就有老师湿透了衣衫,但大家并没有人叫苦叫累,手中的动作依然不停。中途有玩耍的小朋友注意到师生群体,便凑过来围观。老师们亲切地告诉他们,保护环境就是爱护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只有大家携起手来,从点滴做起,才能打造一个绿色的地球。在老师们的影响下,两位小朋友们也加入到捡拾垃圾的行列,他们用小手拨开草丛一寸寸仔细搜寻着垃圾,不时发出“我又发现了一个目标”的兴奋呼喊声。

见此情景,高力老师表示,捡拾垃圾行为不仅是践行生态环保理念的具体表现,更是发挥党员引领作用、落实立德树人要求的体现。我们要以“红色”引领“绿色”,以身作则培养下一代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党员教师朱亚希表示,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责任,这不是一句空话,而需要我们付诸实践。“今天的环保志愿活动既让我深刻体会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也让我收获了实际行动后的成就感。”
废材新生 指尖绽艺的环保结晶
在将青龙湖畔的垃圾捡拾干净后,老师们稍作休息,便继续沿着天府绿道前进。沿途中,师生们一边欣赏着春日风景,一边分享着对环保的看法和心得。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徒步,老师们抵达了玉石湿地公园。这里水域辽阔,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是众多水鸟和植物的栖息地,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场所。
路过几棵枯树时,看到树下散落的枯枝败叶,老师们本能地拿出垃圾夹准备拾取。在拾捡的过程中,党员教师李简瑷感慨道,这些树叶大小不一、造型独特,可以拿回家做成标本。广告学专业的党员教师朱洁表示,大家可以利用这些落叶和枯枝做一个手工艺品,并提出了一个制作方案。大家纷纷表示认同。说干就干,老师们分工合作,有的老师去找形状相对别致的落叶,有的老师去找适合做支柱的树枝,原材料收集好后,老师和学生代表们聚在一起拼接。不一会,一株由枯叶和小枝丫枝搭建而成的“树”便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众人眼前。枯叶生于树,零落后凭借师生们的手工艺又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形成了另一种形式的“树”,这是对自然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最好诠释。学生党员赵翔宇表示,动手制作的过程既是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过程,也是尊重自然、理解自然的过程。枯叶变废为宝的过程,使我深切体会到资源循环利用的价值。

低碳之声 浸润人心的科普宣传
随后,老师们继续踏上徒步环保之旅,不多时便来到了花田湿地公园。这里远离喧嚣的都市,宁静幽雅、绿意盎然,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宜人的休闲场所。
老师们在此开始今天的第二项任务——环保理念宣传。大家准备了三类环保宣传资料。第一类以垃圾分类为主题,宣传册上用图标清晰地展示出不同颜色的垃圾桶应该收纳哪些垃圾。三四位老师组成第一宣传小分队,主要面向老年人进行垃圾分类的宣传讲解。队内的老师们充分发挥四川本地人的语言优势,用更具亲和力的方言进行宣传介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老人们解释其中的意思,并科普垃圾分类的重要性。第二类宣传资料以绿色出行为主题。几名老师组成第二小分队,针对驾车的主要群体——中青年人进行宣传介绍。不少游客停下来接过老师们手中的宣传单认真阅读,不时询问着一些问题。第三类宣传资料则以低碳生活为主题,详细列举了低碳生活的常见场景和主要做法。其余的师生们组成第三小分队,主要面向小朋友进行宣传介绍。老师们以趣味化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举例向他们科普低碳生活的做法,宣传低碳生活的意义,并把之前做好的手工品当作奖品送给在场认真倾听的小朋友。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谁也不能只说不做、置身事外。”党员教师杨琴表示,“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始终认为教育者的责任不能仅限于课堂,更要身体力行地践行和传播可持续发展理念。参加这次志愿活动,我希望能够带动更多学生和市民关注日常生活方式的环保转型——比如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选择绿色出行等微小但重要的改变。”参加宣传活动的学生马千惠表示,“以往我们经常讨论‘知行合一’的重要性,今天和党员教师们一起开展环保宣传,让我有机会亲身感受到低碳生活的现实意义。比如听到老师们讲解如何计算日常行为的碳足迹,我才发现原来随手关灯、选择公共交通,累积起来能减少这么多碳排放。我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加入进来,如果每个人都能改变一点点,我们的城市一定会更环保!”
车轮丈量 骑迹载道的减碳见证
午后,老师们准备动身前往今天的最后一个目的地——白鹭湾湿地公园。有老师提议骑车前往,这样既能感受骑行的快乐,也能以绿色环保的方式响应绿色出行的号召。大家纷纷响应,每个人都解锁了一辆共享单车,开始边聊天边沿着绿道骑行。
蜿蜒的绿道两侧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路上不时闪过其他骑行者。老师们一边骑行一边交流,时而加速冲刺,时而慢悠悠地欣赏沿途风景,感受着大自然的勃勃生机。骑行了一个多小时后,老师们停留在路边休整。大家打开自己手机上的“碳惠天府”小程序查看减碳积分。按照该小程序的计分规则,每步行1千米就可以积累2个减碳积分,每骑行1千米则可以积累4个减碳积分。大家将手机凑在一起,互相分享着各自的减碳积分,共同打卡减碳成就。排名第一的老师当日达到了176积分,意味着他已经步行了88千米或者骑行了44千米——这相当于绕着成都中环路(2.5环)骑行一圈的距离。这也是老师们身体力行践行绿色环保理念的见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教师党员曹璞表示,骑行不仅可以锻炼身体,也能让人们深刻体会到绿色出行的重要性和乐趣。我们要将这种低碳生活方式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为减少碳排放,守护绿水青山贡献力量。教师党员刘倩感慨道,“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低碳生活的践行者。如果我们每周用骑行代替一次开车,累积起来都能产生显著的环保效益。希望通过我们今天的行动,向学生和社会传递一个理念:环保不是遥不可及的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的每一个选择。”
这场包含捡拾垃圾、废物利用、环保宣传和绿道骑行的环保志愿活动,让传播系师生们收获满满。活动最后,传播教师党支部书记马超表示,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支部全体成员都有责任和义务在实际生活中去落实这一理念。本次环保志愿活动充分体现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党员教师带动群众教师,进而辐射到广大市民群众,形成了一种良好的示范效应。传播教师党支部以本次活动为契机,让参与师生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汇聚起建设美丽中国的强大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