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工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工动态 >> 正文

【团学活动】镜头定格生活,时光定格美好——《咱当苗年》纪录片主创交流会暨“微漾”大学生电影节闭幕式

来源:   发布者:王丹     日期:2015年06月03日 00:00   点击数:  

20155281900,由西南交通大学学生处主办、艺术与传播学院学生工作组承办的西南交通大学2015国际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之《咱当苗年》纪录片主创交流会暨“微漾”大学生电影节闭幕式在犀浦校区图书馆一号报告厅举行。纪录片主创人员之一,本校研究生赵茜受邀出席本次主创交流会。

本片由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影视中心与西南民族大学合作完成。作品以贵州雷山县一个普通苗家过苗年的经历,展现了苗族过年的习俗,表现了苗族的风土人情。该片于201542日入围北京民族电影展,并将被中国民族博物馆永久收藏。

在广播中传出的苗族方言中,影片正式拉开帷幕。主人公是一对地道的苗族夫妻,影片通过再现他们在苗族新年捕稻田鱼,酿米酒、做糍粑、祭祀等活动,展示了苗年特有的民俗特色与文化气息。

观看完毕后,进入现场提问环节。“相较于《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中以配乐、解说等形式进一步吸引观众,为什么《咱当苗年》基本上就只是还原了现场而不加解说呢?”一位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她解释道:“这就涉及到纪录片的表现手法以及一些学术上的问题。有解说词的电影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英国,它们被称为真实电影,这种真实电影对于我们这种学术性非常强的影视人类学纪录片是不适合的。”“这其实是一个受国家社科基金民族基金委员会特别委托拍摄的,属于国家课题。它不仅仅应该具有观赏性,还需要一定的学术价值。”

赵茜坦承当地的物资条件相较于一般城市的确较为匮乏,然而以主人公妻子为代表的当地妇女却非常的勤劳能干,她们不但要照顾家人,还要做粗重的体力活。她们摄制组在当地拍摄大概花了一个星期左右,其间也遭遇了一些阻碍与困惑,好在有两位熟悉当地风土人情的成员,拍摄才得以顺利进行。所以她建议想要拍摄微电影或者记录片等的同学可以考虑提前与被拍摄对象取得联系并进行一段时间的接触,这样或将有利于拍摄的质量与进展。

“众多的不舍化为希望,我们定会带着新的故事再次相见……”最后,在主持人的结束词中,西南交通大学2015国际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之“微漾”大学生电影圆满落幕。(文章来源:艺传记者团 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