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23日下午三点,应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邀请,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李发副教授在X8210会议室举行了题为“跨文化视阈下的石崇拜与中国‘社’——从江苏铜山丘湾商代葬地性质谈起”的学术讲座。讲座由中文系周俊勋教授主持,汪启明、赵静、宋伶俐、黄阳、杨建军、彭剑等老师及三十余名研究生参加。
李发老师的讲座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跨文化视阈下的石崇拜,二是中国古代“社”崇拜的起源与发展,而讨论两方面问题的原因是希望解决江苏铜山丘湾商代葬地的性质。位于江苏省铜山区的丘湾商代葬地,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南京博物院经三次发掘的一处重要遗址,其中发现了大量人骨和狗骨,尤其是葬地中部偏西处,有四块大石紧靠一起。大石均是未经人工制作的自然石块,形状不规则,竖立在土中,中心点一块,南北西各一块。中间一块最大,略象方柱体,下端如楔形,插进土内较深。大石周围,不规则分布有20具人骨、2具人头骨和12具狗骨。著名考古学家俞伟超等人均认为该竖石为社石,主要依据是“有立石主为社神事”的文献依据和杀人祭社是该地区古代曾有的习俗。李老师认为所谓“殷人之礼,其社用石”的文献相对较晚,故对此观点存疑。同时,李老师发现亚非欧多地史前遗址均存在用石,如蒙古、俄罗斯贝加尔、阿尔泰、新疆及欧亚草原大量存在鹿石,总结各地用石头的特点,认为石崇拜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从中国“社”的起源来看,李老师认为当源于农业时代的土地崇拜,最开始是利用土块作为崇拜的偶像,后来才用石块替代,于是才有了社石崇拜。分析商代甲骨文材料中的社祀,总结其祭祀方式等特点,认为江苏铜山丘湾商代葬地与卜辞所见的社祀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差异性远高于相似性。因此,单凭“竖石”的特征,还不足以证明丘湾葬地就是社石遗址,江苏铜山丘湾商代葬地的“竖石”有其独特文化,将其视作当时当地的膜拜偶像或纪念性标识更为合理。
讲座最后为答疑解惑的学术互动环节。与会师生就甲骨文、考古文物相关问题同李老师讨论。我院周俊勋教授对此次讲座做简要总结,与会师生以热烈的掌声感谢李老师精彩的知识分享。
李发老师主要从事出土文献与古文字方面的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1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及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各1项,获教育部全国高校古委会“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1项,是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领域较有影响的青年学者。此次讲座,促进了西南交通大学与西南大学在人文学科研究领域的交流,增强了我系研究生对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方面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