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柏夷教授“《真诰》有待无待歌诗解读”学术讲座纪要

作者: 日期:2022-06-29 11:12 点击数:

2022年6月20日上午9时至11时,西南交通大学中国宗教研究中心与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联合邀请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国际文学与文化学院学监教授柏夷(Stephen R. Bokenkamp)先生通过ZOOM视频会议室举行线上讲座,讲座主题为“《真诰》有待无待歌诗解读”。本次讲座由美国哈佛大学博士、惠顿学院历史系访问助理教授刘婧瑜女士主持,来自西南交通大学、香港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台湾辅仁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南京大学等多所海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人士一百二十余人参加了讲座。

讲座开场,主持人刘婧瑜博士先介绍了柏夷教授及其近著A Fourth-Century Daoist Family: The Zhen'gao, or Declarations of the Perfected, Volume 1(《公元四世纪的一个道教世家——〈真诰〉英译第一卷》),随即介绍本场讲座主题。柏夷教授将在其翻译的基础上,进一步解读《真诰》中的有待无待歌诗,阐释其内涵及反映出的仙真人格。柏夷教授先感谢了主办方的邀请和主持人的介绍。他表示,《真诰》是世界文坛中的明珠,值得进一步深入讨论,他非常高兴可以有机会再一次考虑此前对这十一首真人辩论诗所作的翻译。

柏夷教授首先说明了讲座的三部分内容,其一是解读这些诗歌的方法,其二则是这些诗歌出现的历史背景(宗教叙事中的“真人”当然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存在,但宗教史上的降真事件仍有其具体的历史背景),其三才是这十一首诗的内容解读。柏夷教授说,作为一名来自异国的“他者”,他对这些诗歌的解读可能会让中国人觉得有隔阂,但还希望可以向中国的学者介绍自己的分析。限于时间,柏夷教授也无法在本次讲座上详细阐释组诗中涉及到的道教专有词汇,或是对诗歌内容做深入细致的分析。所幸前贤已在具体的文献研究上出产了不少宝贵成果,如吉川忠夫、司马虚(Michel Strickmann)、麦谷邦夫、王家葵等专家的作品。因此,本次讲座的重点在于介绍真人辩论的方式,考察真人对问题的反应和应对。

《真诰》的内容主要是东晋兴宁年间道士或灵媒杨羲整理的真人口授的资料。这些真人能够遨游天地,但多居于洞天福地、昆仑山、东海中的神山仙岛等地。真人口授中有相当部分是诗歌,其内容不仅描写了真人的生活与世界,也包括养生修炼方法,和人间所关心的日常问题解决方式。杨羲将真人口授整理后,再转交给其雇主许谧。本次讲座讨论的有待无待诗歌对许谧有特殊意义。《真诰》的目标读者并非今天的学者,而是当时的道教徒。《真诰》的整理者、齐梁道士陶弘景(456-536)不仅将其收集到的杨羲、许谧及许氏之子许翙的手书编为《真诰》一书,还补充了大量注释。对于这十一首诗,陶弘景在两处提示了其含义,分别是卷三组诗末尾的注释,陶注称:“有待之说并是指右英事,非安妃也。”右英,即云林宫右英王夫人王媚兰,字申林,西王母第十三女。陶弘景在后序(《真诰》卷十九〈真诰叙录〉)中解释得更清楚,他说:“又按,并衿接景,阳[杨]、安亦灼然显说。凡所兴‘有待’‘无待’诸诗及辞喻讽旨,皆是云林应降嫔僊侯[许谧],事义并亦表着。而南眞[魏华存]自是训授之师,紫微[王夫人]则下教之匠,并不关俦结之例。”但这仍未能解释现代人的疑惑:天上的真人如何会下降到人间,与肉人(凡人)结婚呢?在陶弘景的解说中,“并衿接景”“降嫔”“俦结”三词都是神人之婚的暗喻,既是婚事的象征,又表现出了上清经修炼方式的神秘过程。“并衿接景”之“景”是指真人身体中神明,凡人也可通过适当的方法发展这些“身神”。根据《真诰》卷九,这些身中神明共有二十四位,分居上中下三个部位,统称“三部八景”。通过修炼这些身神,可以成为神官和种民,平安度过世界末日。当代道教仪式中,“出官上表”环节也是道士通过“出体景”的方式完成的,身神会帮助道士本人完成天界游行。所以这十一首诗所讨论的“偶景”(spiritual marriage through joining bodily spirits)是通过身中神明达成的精神结合,而非通过身体发生的实际性行为。陶弘景注释强调,有待无待诗歌讨论的是右英和许谧的结合,而非安妃和杨羲的结合。同时陶氏后序也说明了南岳夫人魏华存和紫微王夫人并非偶景参与者的原因。陶弘景的解读可以为我们排除诗歌流传中产生的讹误(因“偶景”在五、六世纪后可能已经失传),如北周道教类书《无上秘要》卷二十,将安妃之诗记录为“彼作有待来,我作无待观”,而《真诰》中作“彼作有待来,我作无待亲”。既然“偶景”是一种精神结合,那么“亲”大概率是对的。

其次,柏夷教授讨论了英文翻译中人称代词的问题。在讲座举办前,吕鹏志教授与弟子廖文丽同学合作对组诗进行了白话翻译,并发送给柏夷教授以供参考。这些白话翻译让柏夷教授发现了他此前英译中存在的问题。他解释道,英文诗歌中,人称代词频繁出现。而中国古代的诗歌中却很少出现人称代词,仅在帝王和神仙身上偶尔会发生。随后,柏夷教授以宇文所安(Stephen Owen)教授所译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为例,解释了英译中文古诗时不得不补入人称代词的困境。

柏夷教授认为,要解读这十一首,必须将其放回中古中国的历史情景中。陶弘景后序中所谓“辞喻讽旨”,是指这些言辞动人的诗歌具有劝告的作用。而对于教师而言,学生对道德、是非的选择,是可以用来评估学生的因素。如要解读这十一首有待无待诗,就应将其放回中古时代品藻人物的思想史背景下。正如唐长孺教授所指出的,魏晋时品评人物的行为并非空谈,而是具有选拔官员的实际政治动因的。那么,《真诰》中的有待无待诗歌同时也具有真人品评许谧(右英“偶景”的对象)能否成为合格天官的意味。陶弘景还注意到,这些品评许谧的真人中,“上清[青]童、紫元[夫人]、太虚[真人赤松子]未尝有杂降处”,怀疑“恐或遗失尔”。同时,陶弘景还发现了与有待无待诗歌相关的文字内容,它们与组诗及《真诰》中其他几个段落共同抄写在“八纸”上。其中包括了改写自佛教《四十二章经》的“众灵教诫”,而“众灵教诫”的五位作者中,也包括了赤松子、青童君和紫元夫人(另外两位是王远和玄清夫人)。陶弘景对此的评论是:“按此三男眞二女眞,并高眞之尊贵者,降集甚希。恐此是诸降者叙说其事,犹如秋分日瑶台四君吟耳,非必亲受杨君也。”可以推测,陶弘景可能同样认为有待无待组诗不是直接降授给杨羲,而是由降授杨羲的真人转述的。有待无待组诗十一首的十位作者分别是右英夫人、紫微夫人、王子乔、清灵真人、中候夫人、昭灵李夫人、九华安妃、赤松子、青童君和紫元夫人。除前述三位高真外,王子乔的地位也较其他诸真更高。在此组诗外,王子乔只在六月二十六日夜曾降于杨羲在茅山的精舍,且“言多有不可解者”。这也可以从侧面证明陶弘景的推测。

最后,柏夷教授开始解读十一首诗的内容。第一首右英夫人诗涉及《庄子》对列子的评价,“夫列子御风而行,……犹有所待者也。”右英夫人亦是乘风而行,表明了她“为有待来”的情况。第二首诗的作者紫微夫人,同样是王母的女儿,她是右英夫人的妹妹。柏夷教授认为紫微夫人同样乘风而行,是表达了她对右英夫人的认同。其诗中“玄井”一词颇令人费解,从字义出发,可能是“天井”之意,或许指“东井”。第三首为王子乔之诗。王子乔似乎没有兴趣降授仙真的知识,对凡人态度冷淡。此前唯一一次降杨时也并未与杨羲直接交流(“都不与某语”)。故而在诗歌中也未乘风而行,而是乘坐某种车辆,藉此表达对右英夫人的反对。第四首是清灵真人裴君的诗歌。清灵真人更直接地表达了对右英夫人的批评,甚至认为凡人会伤害到真人的灵音。第五首诗的作者中候夫人是王子乔的“别生妹”。其诗指出真人“所在皆逍遥”,并认为前述诸真的不同观点其实无关紧要。第六首昭灵夫人的诗认可了中候夫人的观点,认为真人之游无论如何也非“有待游”。其诗中“纵影玄空中,两会自然俦”两句可能是暗指“偶景”。第七首诗的作者是九华安妃。九华安妃是紫微夫人介绍给灵媒杨羲的神婚对象,在组诗辩论发生之时,她可能已经与杨羲结成了偶景。但通过九华安妃诗中首尾两句(“驾欻发西华,……我作无待亲”)可以推测,虽然她与还身为凡人的杨羲偶景,但并不认为二者的结合是“有待”。显然,她有意识地将自己与右英夫人区别开来。与此同时,其诗中的“芥子忽万顷,中有须弥山”和“小大固无殊,远近同一缘”,是借用了佛经(支谦所译《佛说维摩诘经》)和庄子的比喻,表达了有待无待并非完全对立的观点。第八、第九首诗来自太虚南岳真人和方诸青童君,二真均认为有待无待并非决然不同。大小、远近、长短三组相对概念属于西方学者所谓的“coincidentia oppositorum”。二诗中的“奚不”两句,则可能是在鼓励凡人中的潜在读者追求修真。第十首、第十一首拥有共同作者,均是南极紫元夫人。两首诗的意见大同小异,都认为“偶景”并非“有待”,且最后一首具有明显送别的意味。

文本, 信件描述已自动生成

在讨论环节,吕鹏志教授与柏夷教授讨论了“有待”“无待”的其他可能含义。张超然教授和赵允嘉同学就“玄井”的意思、辩论发生的地点,以及第十首诗的作者等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王家葵教授认为不必对组诗的含义求之过深,并指出组诗的创作目的可能是借真人辩论以杜絶外界首先对偶景提出批评。陈平教授对组诗的具体创作者提出了看法,并表示希望看到柏夷教授对《真诰》与西方文学作更直接的比较。郭宗默先生指出了“玄井”的可能出处。赵益教授就“八纸”讨论了《真诰》的形制和具体的条目安排等问题,并讨论了《真诰》翻译的问题,解释了中国学者不做语词分析和形式分析的原因。赵益教授还指出,“有待”在《庄子》中出现了两次,且两次的含义不同。

讲座结尾,吕鹏志教授代表主办方感谢了柏夷教授的精彩演讲和各位嘉宾的踊跃发言。吕鹏志教授指出,本场讲座所讨论的《真诰》玄言诗,有力证明了道教是道家哲学与神仙信仰高度融合而成的宗教,可以破除将道家哲学与道教信仰二分的传统观点,或是人为区分道家与道教的陈词滥调。这些精美的道教诗歌蕴含着高深的哲学思想和宗教义理,充分证明道教这一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是一种高级宗教,絶非封建迷信。同时,本次讲座也证明,《真诰》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真诰》研究絶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吕教授表示,期待有更多学者参与到《真诰》研究中来。他将与柏夷教授共同筹办“道书《真诰》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希望得到各位学者的支持和帮助。最后,吕鹏志教授感谢了主讲人柏夷教授、主持人刘婧瑜博士、参与讨论的专家学者和全体与会嘉宾,以及主办方西南交通大学中国宗教研究中心、合办方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吕教授尤其感谢香港大学宗树人(David A. Palmer)教授同意合办讲座,童月女士为讲座制作了精美的海报,崔振声道长为海报设计提供明版《茅山志》的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