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1日,由四川省新闻传播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主办的“新闻传播一流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高峰论坛”正式举行,各校新闻传播专业专家教授共聚云端,探讨新闻传播一流专业建设和卓越新闻人才培养。
上午8时,论坛正式开幕。论坛开幕式由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执行院长刘占祥教授主持。西南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杨爱华教授、四川省新闻传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石磊教授致辞。
校党委副书记杨爱华在致辞中说,西南交通大学是一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百年名校。在126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坚守立德树人使命,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和造就了以茅以升、竺可桢、林同炎、黄万里等为代表的 30 余万栋梁英才,进入新时期,学校坚持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立足学校的办学定位与特色,持续加强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建设。从2003年传播学专业招生开始,经过20年的成长,西南交通大学新闻传播类本科专业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2019年和2020 年,人文学院传播系的传播学、广告学两个本科专业先后进入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序列;如今,两个本科专业与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点相辅相成,2018年又在中国语言文学博士点开设文艺与传媒二级博士方向,基本形成了从本科到博士的全程培养体系。杨爱华副书记表示,西南交通大学当前正深入落实教育部“双万计划”建设要求,集中智慧和力量进行一流专业建设。感谢各位专家莅临论坛分享专业建设的丰富经验和智慧,为我校新闻传播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传经送宝。
四川省新闻传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石磊教授代表四川省新闻传播教指委向出席论坛的嘉宾表示欢迎,期待论坛各位专家教授在云端论坛中进行观点交锋和思想碰撞,为四川省的新闻传播学专业和学科发展贡献力量。四川省新闻传播院校应该借助大家的经验和智慧,把握新闻传播一流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新要求和新机遇,让专业建设提质量、上水平。
开幕式后,论坛进入嘉宾演讲环节。论坛第一阶段由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传播系主任蒋宁平教授主持,演讲嘉宾有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教育部新闻传播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林如鹏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胡正荣教授,江西师范大学副校长项国雄教授,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原院长杜骏飞教授,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严三九教授,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刘明洋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郭可教授。
嘉宾们围绕一流专业建设、人才培养、通识教育、协同育人、国际传播等方面发表了主题演讲。
林如鹏教授的演讲聚焦“新闻传播专业建设的改革创新”,他认为应该大力支持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改革创新,从核心教师队伍的建设、课程体系的优化、高校对学生完善的个性化培养等方面加强改革创新。
胡正荣教授以“基于实践的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科创新,赋能一流人才培养”为题进行演讲,认为结合学界和业界的实践,可窥见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专业优化、课程提质、模式创新是当下新闻传播专业发展优化的必然要求,从学科、专业、人才、实践的链条进行推演,新闻传播学迫切需要高校与实务界、网上与网下、国内与国际、个案与比较、单向与对话、实证主义与现象学的融合。
项国雄教授的演讲围绕 “本科专业认证与一流专业建设”,他认为从专业认证的视角来看,保合格是学校标准,上水平是国家标准,追卓越是国际标准,只有将视角从宏观落到微观,才能形成持续改良的机制。
杜骏飞教授则从人才培养角度,以“通识教育与一流人才培育”为题发表演讲。他认为一流人才的培养应该突出三个均衡,包括给予人才充分发展的空间,注重培育人才“高原”和人才“高峰”的均衡,“术”的教育和“道”的教育的均衡,专业培育和通识教育的均衡。
严三九教授认为一流专业建设的核心在于价值引领,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建设,以学术研究为依托,加强教师团队建设,推进智能媒体传播实验室的革新,让学生在更多的实践机会中涵养价值观,做好校外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培养新时代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创条件、造氛围、搭平台。
刘明洋教授从“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创新”的视角出发,以山东大学联动山东院校开展全链条式教育模式为案例,认为要围绕新闻传播学科的组织模式、培育特色和多元化教学内容构建政产学研知识共享平台,在政府、行业集体加持下,实现以协同力、创新力、互动力、保障力、传播力为核心的“聚变”式协同育人机制,实现新闻传播人才的裂变成长效应。
郭可教授的演讲突出“国际传播专业人才”培养,他建议,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要突出实战化、融合型与技术依赖,校内推进传播学科平台建设,校外开展传播实战训练,充分平衡媒体和高校的关系,促进外语能力和国际传播知识、能力的有机融合,才能适应数字技术和平台媒体的实践变化。
论坛第二阶段由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传播系副主任梅红教授主持,演讲嘉宾有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带头人、企鹅新媒体学院院长蒋晓丽教授,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韩立新教授,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原院长苏宏元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杨琳教授,北京交通大学新闻传播学科责任教授闻学教授,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张允教授,延边大学朝汉文学院李逢雨教授,四川省新闻传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成都体育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石磊教授。
蒋晓丽教授围绕全媒体人才培养进行演讲,她认为全媒体传播时代培养新闻传播人才需要重点思考如何培育人、培育什么样的人,要突出在跨界跨学科的协作中构建新型全媒体、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当前新闻传播教育中存在的主流全媒体人才匮乏同业界需求的矛盾,教学、科研、实践各自为阵的矛盾都要认真面对和解决。她提出,解决一流本科建设同质化问题要避免新瓶装旧酒,要注重对专业的坚守与创新。
韩立新教授的演讲围绕 “新闻舆论人才批判能力培养及其知识建设”展开。他立足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结合二十大学习材料阐释新闻舆论批判能力的重要性。新闻人在新闻报道过程中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发扬斗争精神。面对工作中的不足和问题,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做“有斗争精神的人”,要学会用好中国共产党新闻史资源,坚定正确的立场和价值观,讲科学原则,不做文字匠,要做批判家。
杨琳教授的演讲通过对新闻学一流专业的“画像”,发现“具有全媒体新闻传播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以及具有全球视野高度和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的共同培养目标,而在培养计划上又存在差异性,一些学校的新做法已引领了专业必修课程的创新。苏宏元教授以“对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认识”为题进行演讲,他认为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是一项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闻学教授的演讲聚焦“建一流,育卓越”,她认为人文社科的发展虽然受到技术洪流的影响,即人工智能技术可替代部分文本创作,但人工智能始终无法取代创新性人才和创作型作品。张允教授从新闻生产的角度,提出着眼新时代中心任务,将一流学科建设作为知识生产的重要环节,依托课程思政,强化思维结构,构建科学背景,在开放互动的过程中形成意义建构创新。李逢雨教授围绕“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传播培养路径”这一主题,以延边大学培养朝汉双语新闻传播人才为例,认为学校要发挥区域优势和民族特色,培养让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传播人才。
最后,石磊教授的演讲强调全媒化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他认为目前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已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全媒体人才培养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在培养全媒化新闻传播人才的过程中要注重能力重塑,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要做好价值引领,培养家国情怀与担当意识;要完善培养体系,提升全媒化人才培养质量。
论坛最后,蒋宁平教授进行了简要总结。他向论坛的致辞和演讲嘉宾,向参与论坛的各兄弟院校师生表示感谢。他表示,在五个小时的论坛中大家享受了一场新闻传播一流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思想盛宴,这些真知灼见,也让西南交通大学新闻传播学一流专业建设、学科发展和高质量人才培养增强了信心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