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博古通今:文化传承与当代书写”文学馆·学术青年工作坊会议在西南交通大学召开

作者: 日期:2024-10-21 12:58 点击数:

2024年10月19日,由中国现代文学馆、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主办的“博古通今:文化传承与当代书写文学馆·学术青年工作坊”开幕式在成都举行。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王军,西南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杨爱华出席并致辞。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李宏伟、学术研究中心主任李蔚超,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罗妍妍、院长刘占祥、副院长余夏云,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界代表30余人参加活动。开幕式由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刘占祥主持。

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王军首先致辞,他指出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自古以来,这片土地人才辈出、群星璀璨,走出了郭沫若、巴金、沙汀、艾芜等现代文学名家。正是在巴金先生的倡议和关怀之下,中国现代文学馆才得以建立并发展壮大。西南交通大学是中国第一所工程教育高等学府,在128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见证和参与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不断奋进的光辉历史。在西南交通大学举行这次学术活动,是文学与交通的连接,是当下与历史的对话。

王军着重阐述了本次会议的主题“博古通今”,他指出,“博古”就是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经验,延续中华文明的历史根脉;“通今”,则是要与时俱进,借镜传统文化,回应当今中国和世界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归根结底,两者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最后,王军强调说,作为文学研究者,如何从历史连续性视野认识当代文学,又如何在文学研究中实现“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目标,确立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青年一代学人亟需思考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向我们提出的时代之问。

西南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杨爱华介绍了西南交大的悠久历史,并向远道而来的嘉宾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同时也向长期支持学校和学院发展的同仁们、朋友们致以最诚挚的感谢。她讲到,西南交大以理工科见长,特别是在轨道交通领域更是位居世界前列,但与此同时,近些年来西南交大也重视人文学科的发展,尤其注重整合凝炼新文科方向,积极探索以“交通+”“信息+”为特色的前沿交叉学科发展路径。杨爱华表示,各位专家、学者相聚在西南交通大学,以“博古通今”为主题,探讨文化传承与发展这一时代课题,与学校“交通”特色相得益彰,颇有韵味。“天地交而万物通”,不仅仅体现了物质的迁移、时空的转变,更是精神的传承、文化的交流、文脉的赓续,是更广、更深,美美与共的“交通”。从视野到精神,从文化到风土,从情感到思维,唯有融会贯通,方能纵横捭阖。

据悉,本次学术工作坊是中国现代文学馆本年度主办的第五次工作坊。工作坊包括“历史想象与当代书写”“拟古再造与文体实践”“原型神话与游戏革命”“名物铸史与博物世界”“地方路径与边地叙事”等五个分组话题,学者们将聚焦当代且心怀传统,努力从纷乱的现象中,寻找历史的阡陌交通,深思文明的盘根错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