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AI”赋能、“馆院融合”——人文学院22级传播系新闻评论课程展成功举办

作者:苏玉欣 黄娜 涂睿诗 日期:2024-12-23 16:20 点击数:

12月17日,人文学院2022级新闻评论课程展于犀浦校区图书馆五楼大厅成功举行,本次活动由党委宣传部、图书馆、人文学院主办,人文学院团委承办。实践基地高新区融媒体中心胡雅莉老师、党委宣传部新媒体中心主任朱莹燕、人文学院团委书记刘爽老师、传播系祁鸣老师等担任评委。

新闻评论课程展作为西南交大记者节的系列活动之一,至今已经举办了6年。该课程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作为西南交通大学新闻传播专业推进“卓越新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开展“国情教育,实践育人”以及建设国家一流专业进程中的重要举措,实施了“专业内容与实践内容”相结合的新闻传播核心课程教育新模式,同时,新闻评论课程依托图书馆“馆院融合”项目,不断打造线上线下实践平台,为“四新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

今年的课程展呈现出新的特点:首先,新闻评论课程将AI 技术创新性地引入教学场景。在教学过程中,AI工具参与到创作思路的启发环节,并辅助学生进行资料收集与整理,学生们广泛使用如豆包、文心一言、讯飞星火、kimi等生成式人工智能平台赋能学习实践。在AI助力教学的背景下,此次学生作品的题材广泛,涵盖了社会热点、文化现象等多个领域,充分展现出年轻一代对于时事新闻的独特视角与深刻洞见。学生们巧妙运用多样表现手法,把复杂的文化现象以直观易懂的方式呈现,让观展者能迅速把握核心要点。

2022级同学使用AI查找素材

其次,本课程展体现了馆院融合规模进一步扩大,形成了课程群的展览模式。此次课程展,除《新闻评论》课程展外,还展出了《视听传播》、《音频内容创作》和《工程影像作品解析》、《新闻编辑》、《媒介与文化》等课程的学生成果,形成了课程群的展出。2020年,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与人文学院联合开展“馆院融合”试点工作,之后,将馆院融合扩展到土木学院、机械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等,在新文科与新工科的交叉地带和学科盲点之间最大化地开展弥合性服务,将学科信息研判、馆藏特色资源挖掘、馆舍文化空间打造与“大交通”隐性课程充分地结合,发挥了“1+1>2”的系统综合育人效应。

此次课程展览的所有作品皆为短视频形式,时长不超过5分钟。这种形式不仅符合当代受众的浏览习惯,也更有利于新闻评论课程成果在社交媒体等平台上的广泛传播,进一步扩大了作品的影响力与覆盖面。

本次课程展共有十二个小组参与,这些作品聚焦当下社会问题,通过独特的视角切入和深刻的内在剖析,呈现出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如第二组的作品《“背篓专线”:城市发展既要速度也要温度》深入剖析重庆“背篓专线”,彰显出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人文关怀;第八组作品《"挖呀挖" 黄老师的网红启示录:互联网造神亦可毁神,普通人如何面对一夜爆红?》则深入探讨了普通人在互联网时代一夜爆红后的应对之策,以及网红应如何正确处理流量与名气的关系;第十组的作品《虚假新闻的受害者也是推动者》独辟蹊径,深刻揭示出受众在虚假新闻传播链中既是无辜受害者,又在无意间成为推动者的复杂身份,并进一步阐述了社会各个主体抵制虚假新闻的有效做法。另有部分作品密切关注新兴文化潮流,如第三组的作品《拒绝梗小孩》,深入研究了短视频文化蓬勃兴起对儿童产生的深远影响。第六组的作品《《山花烂漫时》爆火》从女性叙事视角对电视剧《山花烂漫时》进行了细致解读与剖析,精准提炼出其爆火的关键因素——不仅在于以女性视角“平视”人物进行的剧情创作,更在于生动诠释社会主义性质的现实主义叙事与群众叙事。

第一组的作品《大鹗青睐西南交大,生态优势彰显校园魅力》以轻松诙谐的笔触,深度挖掘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大鹗现身西南交大的背后成因,全方位展现了学校在生态建设方面取得的斐然成绩,同时积极呼吁交大人携手共建绿色美好校园。第一组作品获得了此次课程展的第一名,作品按惯例被西南交大图书馆永久收藏。

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评委老师们依次参观了各组同学们展示的作品,以互动问答的形式,深入了解了学生们的创作内容。同学们精心准备了各自的策划书、视频作业、新闻评论文稿等资料进行展示。评委老师们在仔细观阅的过程中,就作品制作过程的细节把控、结构的合理性以及创作思路的创新性等方面,与同学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改进意见。

新闻评论课程指导老师梅红表示,此次活动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的一次全面检验。她提到:“目睹这些饱含创意与深度思考的作品,我由衷感到欣喜与自豪。期望同学们能够持之以恒地秉持这种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在新闻事业的广阔道路上行稳致远。”

本次新闻评论课程展不仅是一次教学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一次教育理念与实践创新的深度融合。通过引入AI技术、实施“馆院融合”以及采用短视频形式进行作品呈现,人文学院传播系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前瞻性和实效性的新闻人才培养路径。评委老师们的深入指导与宝贵建议,为同学们的创作之路点亮了明灯,激发了他们持续探索与创新的热情。展望未来,相信在学院与图书馆的共同努力下,西南交通大学的新闻教育事业将迈上新的台阶,培养出更多具有敏锐洞察力、深厚专业素养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卓越新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