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巩本栋教授“何以东坡?——关于近年‘东坡热’现象的思考”讲座于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成功举办

作者:师英娜 日期:2025-01-16 16:37 点击数:

11月5日晚七点半,巩本栋教授应邀为我系师生做了题为“何以东坡?——关于近年‘东坡热’现象的思考”的讲座。巩本栋教授是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研究员、《中国诗学》主编,曾任韩国延世大学、台湾东华大学、香港珠海学院客座教授、台湾大学、日本大阪大学访问教授、安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等,主要著作有《唱和诗词研究》《思想与文学》《辛弃疾评传》《宋集传播考论》《宋代文献编纂与文化变革》《广弘明集释译》,编有《程千帆沈祖棻学记》《中国现代学术演进》等。此次讲座由人文学院刘玉珺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巩本栋教授介绍了近年来东坡研究成为热点的现象,并从东坡人品高尚、久负盛名的传统沿袭和当代社会“内卷”严重的客观因素两个方面阐述了“东坡热”的产生原因。在肯定当代东坡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的同时,巩本栋教授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现今的研究对东坡相关文献的发掘和把握仍有不足,故有必要对东坡的性格特征与思想观念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首先,巩本栋教授对东坡的性格进行了深入的梳理,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正直、善良、宽容;顺物自然、随遇而安、超然物外;真率自然、是非分别。巩本栋教授引用了东坡所作的《思堂记》进行讲解,从“乌台诗案”里体现出的东坡“敢怒敢言”的性格特征进行阐释,指出将东坡看作简单的乐天派是十分片面的,其性格里的正直真率不应该被忽视,东坡对美与善的追求和对人的本性或情性自然的尊重应得到关注。

其次,巩本栋教授对东坡的思想学术进行了剖析。《东坡书传》《东坡易传》《论语说》是东坡本人十分重视的三本著作,但现今学界关注较少。而谈到东坡的思想,学界一般认知是儒释道三教融合。但巩本栋教授认为,到了宋代,儒释道三教融合已经对文人产生泛化影响,东坡思想主要特征和倾向还是儒与道的融合。巩本栋教授以东坡《中庸论》对“性命”问题的阐释为例。东坡认为“性”、“命”、“情”具有一致性,展现了对儒家入世观和道家自然观的融合理解。对于儒家强调的“礼”,东坡则认为其实际出于“人情”,是非强制也非放任的,这也是其儒道融合思想的证明。

在这样的性格、思想引导下,东坡有了“自然为文”的创作观念。一是文学创作要顺应情感抒发的自然,主张尊重作家的个性;二是文学创作应随物赋形,曲尽其情,深得其妙。巩本栋教授举出东坡好友文同画竹技艺高超,人即如竹的例子进行说明,并从东坡的诗歌、文章以及词分别进行详细的介绍。

东坡的诗歌有“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特征。以《游金山寺》为例,前半部分循旧法写景,后半部分写落日则氛围一变,新意妙理俱在其中。东坡的文章更显其天赋超然,尤其是其记体文有“寓理于事”的特点,从其为文同写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可见一斑。东坡的词成就斐然,世人皆知其词开豪放一派,巩本栋教授对此进行了再阐释,言明不能忽视东坡创作风格手法的多样性,如东坡所作《洞仙歌》,并不能简单归入豪放或婉约。尤其是尾句“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巩本栋教授将此句与东坡顺物自然的理念联系,此种新解让在场师生深受启发。

最后,在互动环节,大家围绕讲座内容,就“苏轼作品在越南流传研究的建议”“苏轼的史学研究情况”“苏轼选《易》《书》《论语》作注的原因”等问题与巩本栋教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在场师生受益匪浅,在一片和乐的氛围中,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