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刘石教授“文义•文献•文学”讲座于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成功举办

作者: 日期:2025-04-09 10:21 点击数:

   4月7日上午,刘石教授应邀为我系师生做了题为“文义•文献•文学”的讲座。刘石教授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院长,《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副主编,兼任《文学遗产》《中华文史论丛》等编委,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著有《有高楼杂稿》《法书要录校理》《诗画之间》等,合作主编《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本次讲座由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刘占祥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刘石教授首先对到场的老师和同学表达了感谢,接着对“文义•文献•文学”这一主题进行了简要介绍,指出文义、文献、文学是三个不同层面,但都共同指向文本,对于中文专业的同学而言,即指文学作品。借由古代文学专业者最为关注文学史或文学研究史这一要点出发,梳理了该专业领域的构成,包括作家、作品、文学理论、文学思潮等。刘石教授认为其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是作品,没有作品的支撑,便无法构筑一部文学史。并强调其之于中文系同学未来的学术道路和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文学研究者应更多关注文本,从文本出发,去发现问题,再进入学术研究。那么,如何回归文本?刘石教授认为文义、文献、文学这三个层面则是可供参考的实践路径。

接着,刘石教授围绕文义、文献、文学这三个层面逐一展开分享,并结合典型案例,兼以生动幽默的语言启发同学们领会其中奥义。

在文义层面,刘石教授探讨了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语言学知识对理解文义、诗词格律的重要价值,如由《诗经·大雅·生民》所载周人创业史诗及“字”字的字形演变析其“抚养”之意;以《史记》和《汉书》中俗谚文本比较的案例和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格律分析的案例,说明懂得入声字对分析解读文本的重要性。

在文献层面,刘石教授强调出土文献的价值,通过二重证据法考证传世文献的真实性,并探讨了字义的历时性演变,如将传世《老子》与马王堆帛书、敦煌文献对读,推断“大器晚成”当作“大器免成”;由出土墓志判断左思《悼离赠妹诗二首》中“令妹”不同于如今所熟知的“令郎”“令爱”中“令”字的意思,指的是自己的妹妹,进而方可鉴赏出该诗运用嵌字法这一修辞。

在文学层面,刘石教授指出文学鉴赏的意义与不易,同时结合诗意、地理、名物、结构等不同角度,为探索文学的艺术性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如刘石教授援引学者施蛰存先生《唐诗百话》中的观点,指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城阙辅三秦”中“城阙”指巴蜀,“三秦”指京都,用以局部代整体,周边代中央的巧思来加以理解,的确通达可取;探讨了刘永翔教授从体物角度释读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深秋帘幕千家雨”的合理性。


最后,在交流提问环节,刘石教授就我系师生关于“帘幕”相关诗词的联想,帘幕的材质、形状、功能的不同对诗意产生的不同影响,广西话中部分保留入声字的特征等具体问题一一解答,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本次讲座拓宽了师生们的前沿研究视野,传递了对文本“层层剥茧”的治学态度,使师生们对于回归文本研究的实践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唯有着眼于一字、一词,重视各类文献,设身处地地体悟作家创作时所处境况,才能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深意,体会其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