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从寄生范畴到敏感范畴——以汉语事态范畴为例”主题讲座顺利举行

来源:   发布者:     日期:2019年11月05日 11:09   点击数:  

112日,以“从寄生范畴到敏感范畴——以汉语事态范畴为例”为主题的学术讲座在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X9303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刘丹青研究员为本场讲座的主讲嘉宾。人文学院赵静副教授主持了本场讲座。

 

刘丹青研究员从解释“寄生范畴”一词的含义开始了本场讲座。他认为,有一些语言范畴上的表达是无意识的,而且在形态上没有具体的体现,因而他借用了生物学上“寄生”的概念来表达这种含义。他分析了汉语普通话中“又”和“再”暗含着现实性与非现实性的区别,但对使用粤语的广东人来说,他们对现实范畴的区别并不敏感,因此,他指出在一种语言中,某些范畴是显赫的,而有些范畴是隐含着的,需要通过用法加以表达。这种语义和形式间的复杂关系是库藏类型学关注的焦点。

 

刘丹青研究员从作为寄生范畴的时范畴、体范畴和式范畴三个方面介绍了现代汉语事态范畴的寄生情况,就敏感范畴的理论框架下的“下位义值”、“敏感性”、“库藏手段”等概念进行了介绍,并就目标(宿主)范畴及其库藏手段的种类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最后,刘丹青研究员“库藏内无形,语句中有义”概括了寄生范畴所表现出的特点,即,寄生范畴是形式和语义非直接对应的现象之一,是形式和意义的弱关联,但由于寄生范畴受到刚性的句法规则的限制,所以寄生范畴是一种刚性的弱关联。从听者的角度提出了寄生范畴的存在是以母语人对范畴的敏感为前提条件的观点,他认为“寄生范畴的贡献就在于能够通过一套语法手段,将人们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用清晰地总结出来,”他说,“这也是语言学研究的价值所在。”

提问环节,刘丹青研究员“如何判定寄生范畴的使用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理论的提出与构建等问题与在座师生进行了互动。